Personal Finance 101 個人理財概要


筆者常好奇為什麼香港的理財教育這麼失敗。學校課程裡放進學科知識,但卻沒有教導學生如何理財。結果,學生投身社會後容易失去理財方向,無法更好地規劃自己將來,變成「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在這裡淺談幾個理財概念,供讀者參考:

1. 金錢的時間值

金錢有時間值。這是投資的基礎。如果你今天擁有了1,000元,今天這1,000元將比明年的1,000元更「值錢」。這解釋了為什麼你放棄今天消費這1,000元,將這1,000元存進銀行裏,你明年今日將會受到一筆利息;利息是用來獎勵你延後消費的決定。同時,銀行把你存款的一部份借給那些無法延後消費的人,向他們賺取更高的利息,以賺取息差收入。

因此,我們應該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同時要避免因消費而借貸,歸還高昂的利息會蠶食未來的購買力;換句話說,利息是用來懲罰無法延後消費的人。

2. 通脹蠶食購買力

今天的1,000元比起明年的1,000元能購買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幾年前,香港麥當勞的超值套餐只售20元,幾年後的今日已經是24元,即售價升幅達到20%。這已經是一個克制的升幅,其他非超值套餐食品的升幅相信更加驚人,如今走進麥當勞,拿著十元八塊恐怕也買不到什麼了。這個現象在社會上隨處可見,因為物價上漲,如果你的收入增幅追不上通脹的話,你所能負擔的產品或服務將不斷減少,生活質素也不斷降低。

所以,投資的目標應該要追求高於通脹的回報,不然財富增長比通脹慢,到老來退休時生活也得不到保障。

3. 複利回報的威力

假設一位香港投資者每月投入固定金額(1)2,000元;(2)4,000元;(3)6,000元;或(4)10,000元,買入追蹤恆指的盈富基金 (2800.HK)。根據阿斯達克財經網站2018年7月9日數據,過去五年盈富基金的表現為37.30%(即平均每年7.46%),另外同時年度收益率為3.14%,再換算為每月回報約0.84%,得出以下圖表:


欄一位投資固定金額的月份,欄二至四則是相應的累積資產。投資的首一年,總投入資金分別為:
(1)24,000元;(2)48,000元;(3)72,000元;(4)120,000元。
從表中第12個月一列所見,總資產分別為:
(1)25,140元;(2)50,281元;(3)75,421元;(4)125,702元。


同理,連同投資的第二年(第13至24個月),總投入資金分別為:
(1)48,000元;(2)96,000元;(3)144,000元;(4)240,000元。
從表中第24個月一列所見,總資產分別為:
(1)52,935元;(2)105,871元;(3)158,806元;(4)264,677元。

無論你選擇投資哪一個固定金額,你的每月財富增長大約相當於你每月投資金額的1.21倍。投資的複利效應挺不錯。下表我們直接跳到第五年(第49至60個月):


在第五年完結的時候,總投入資金分別為:
(1)120,000元;(2)240,000元;(3)360,000元;(4)600,000元。
從表中第60個月一列所見,總資產分別為:
(1)155,202元;(2)310,404元;(3)465,606元;(4)776,010元。

這時候,你的每月財富增長大約相當於你每月投資金額的1.63倍以上。隨著本金增長,投資的複利效應越來越大!下表我們直接跳到第十年(第109至120個月):


在第十年完結的時候,總投入資金分別為:
(1)240,000元;(2)480,000元;(3)720,000元;(4)1,200,000元。
從表中第60個月一列所見,總資產分別為:
(1)411,572元;(2)823,145元;(3)1,234,717元;(4)2,057,861元。

十年之後,你的每月財富增長大約相當於你每月投資金額的約2.70倍。如果你選擇了每月投入10,000元資金,到十年完結的時候,本金越來越可觀,投資的複利效應非常驚人!相比起投資金額120萬元,財富共增長了超過85萬!當然,股票市場有升有跌,但長遠而言,市場的回報仍然可觀。投資者應該盡早計劃儲蓄,因為時間會令複利效應越滾越大,對長遠資產增值非常有利。


4. 消費品與資產的分別

不少人有著高消費的習慣,每月花費不少金錢置裝,購買電子產品,各類娛樂,去旅行等等。這些行為是「消費」,他們用金錢換來的是「消費品」;與我們所說的「投資」,即用金錢換來能帶來回報的「資產」,是截然不同的事。消費者購買了一件名牌大衣,價值10,000元,是一件消費品;這意味著他同時損失了10,000元換取有增值潛力資產的機會。更糟糕的是,消費品會貶值,但優質的資產卻大有升值的機會;簡而言之,「投資者」的財富會逐漸增長,但「消費者」的財富卻錯失增長的機會;一來一回,「投資者」會更富有,「消費者」會更貧窮。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要拒絕消費,連基本衣食住行的錢也省回来,因為有不少產品也能提升我們的生產力,讓我們過更舒適的生活。筆者想表達的訊息是:我們花錢的時候要思考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件「消費品」,盡可能不花無謂的金錢,及早計劃儲蓄及投資於優質資產。

5. 風險與回報

風險是好東西還是壞東西?很多人認為風險是壞東西,所以我們要盡可能避免。實情是,你所作的投資,回報是取決於你所承擔的風險;如果你不願意承擔風險(例如只持有現金),或只願意承擔極低風險,你的投資回報很有可能跑不贏通脹。

(註:持有現金的回報是負值,因為購買力會被通脹蠶食,但我們卻需要持有現金作日常交易,因為現金是主要交易媒介;持有美國短期國債的回報是「無風險回報」(risk-free/riskless returns),一般而言也比通脹率低,所以淨回報也是負值。)

當然,這不代表投資者要投資於高風險資產,賺取更高回報,因為高風險資產也同樣可以為投資者帶來巨額虧損。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選擇一個合適風險的資產組合,從而賺取一個合適的回報。所以,我們常說要分散風險 (risk diversification),而不是要追隨沒有或極低風險的投資。

舉一個簡單例子,如果你買入了港鐵公司 (66.HK) 的股票,你所獲得的回報就是你對港鐵公司未來資產值,盈利波動,發展前景等等所承擔的風險。比如說是:港鐵投資的住宅物業項目可能受到經濟週期影響,物業價格會有一定波動;又或者是港鐵投資的鐵路網絡受工程醜聞困擾,通車一再延期,影響票務及連帶站內銷售收益等等。所以,如果你投資港鐵股票一年獲得了8%的回報,這只是你承擔了相應風險的獎勵。

你願意承擔的風險更大,回報或虧損也更大。換句話說,如果有「投資專家」跟你推銷投資產品,年回報平均15%,而且風險極低。聽起來有點像近來的倫敦金騙案。這樣的說話,能信得過嗎?相信讀者也心裡有數。投資講求回報和風險的平衡,回報高而風險低的投資項目是不可能存在的。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Understanding Rights Issues and Placing 淺談供股與配股

Canadian Franchisor and Operator of Casual Dining Restaurants 加拿大連鎖快餐集團-MTY Food Group Inc. (TSX: MTY)

Lower Fees, Better Funds 日本退休基金的新收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