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018

Our Financial Croupiers Always Win 金融市場的最大贏家?

Image
近來筆者閱讀了一本投資書籍,名為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台灣中譯名:「買對基金賺大錢」),作者是 John C. Bogle,一位美國著名投資者,是股神畢菲特的好朋友,同時也是 The Vanguard Group (領航投資)的創辦人。 此書的主旨很簡單:投資是靠人所共知的常理,不是靠「專家」的資產管理,也不是靠人云亦云的投資建議,更不是靠頻繁的炒賣,甚或更糟糕的衍生工具交易。這裡所講人所共知的常理,是指投資的成本考慮:你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是否真正投資在優質資產裡,還是有一大部份跑進別人的口袋裡? 筆者摘錄了書中的一節,講述投資世界裡的真正贏家與輸家: 投資成本讓贏家的獲利減少,輸家的虧損增加。那麼誰是贏家呢?投資項目的中間人,包括經紀人,基金經理,市場營銷員,律師,會計師,金融市場的營運者,就是投資世界的大贏家。 金融莊家就是永恆的大贏家 。扣除這類投資成本後,跑贏大市變成不可能的事,投資者變相參與了一個必敗的遊戲。 關於投資的要訣,有不少價值投資者持有類近的觀點,包括股神畢菲特的工作夥伴,現任巴郡副主席的 Charles T. Munger,他是這樣看金融市場內的所謂「專家」及基金管理者的: Charles T. Munger , Warren Buffett's partner at Berkshire Hathaway, puts it this way: "The general systems of money management [today] require people to pretend to do something they can't do and like something they don't. [It's] a funny business because on a net basis, the whole investment management business together gives no value added to all buyers combined. That's the way it has to work . Mutual funds ch

Hong Kong ETFs 香港交易所買賣基金

Image
今天介紹數隻在香港上市的交易所買賣基金。筆者把這些基金大致分成兩類,第一類是追蹤恆生指數的基金,第二類是追蹤其他指數的基金。從下列的數據,我們可以得知不同基金的資產配置,基金收費,以及回報表現等。下文所提到的回報表現,是指該基金一整年所有交易日的全年回報表現;舉個例子,如果基金在2012年5月成立,那麼筆者只會列出2013年直至2017年的全年回報表現,並不包括2012年及2018年不完整的回報數據。 另外一點是,不同的基金回報表現有所不同,除了因為資產配置有差異,以及對各類指數由追蹤偏差 (tracking error) 外,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 資產風險程度不同 。所以,我們在解讀回報表現時,不能因為基金A比基金B的回報高,便得出基金A較佳的結論;因為基金A可能持續作出更多高風險的投資。基金公司上載基金回報資料及圖表時,很少會將該基金的一些客觀風險程度指標提供予投資者參閱。 第一組別:追蹤恆生指數 盈富基金 (2800.HK) Tracker Fund of Hong Kong (TraHK) 追蹤指數:恒生指數 基金上市日期:1999年11月12日 全年經常性開支 (ongoing charges over a year):0.09% 資產數目:50 盈富基金是當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政府大舉買入港元資產,然後成立盈富基金,把資產慢慢推售回到市場,從而衍生出來的產品。盈富基金深受投資者歡迎,是除了日本以外的亞洲市場中,第一隻突破1,000億港元資產淨值的股票ETF。 盈富基金追蹤的恆生指數,多年來反映香港經濟活動分佈的變遷。由上表可見,於2018年7月底,盈富基金的資產行業分佈:最大的是金融類股票,佔48.22%;然後到地產及建築業股票,佔11.20%;資訊科技業股票,佔10.24%。工業類股票只佔1.25%。這完全反映香港以金融及地產主導的經濟結構。 值得留意的是,隨著中港經濟融合,現時恆生指數的成份股有超過一半市值的股票都是來自中國內地;所以,如果投資者投資盈富基金,資產已經覆蓋了香港及中國內地的股票。這某程度上令一些主要投資於中國內地的ETF顯得不太吸引,因為一般而言,它們的基金收費比起盈富基金要高,蠶食投資回報。詳情可以到這個博客之前一篇文章的 介紹 。 由

Personal Finance Habits 理財之道

儲蓄是理財的第一步。不少年青人都是「月光族」,每個月也將自己的收入花清光,即使是有儲蓄,儲蓄比率也遠遠不足夠應付退休生活的需要。筆者近日在YouTube看到一個由「經濟一週」拍攝的理財真人Show,覺得其理財建議「貼地」,相信有理財問題的讀者可以參考一下。 這個系列有四個主角,每個主角的理財狀況分兩集拍攝。今天我們先看看第五,六集的年青人有什麼理財問題。故事的主人翁叫Adrian,今年27歲,是一名演員,主要收入,支出,及理財目標如下: 收入:平均每月8,000-9,000元,工作機會較多時可達10,000元 必需品:隱形眼鏡,頭髮造型用品,止汗劑,每月約1500-2000元, 吃飯:平均每餐45元 車資:每月約900元 銀行儲蓄保險:供款每月413元 家用:酌量 朋友聚會支出:每次150-300元 興趣:看舞台劇,支出不固定 估計每月支出:共7,000-9,000元。 儲蓄目標:希望3年內儲5-10萬元,另外要有10,000元作應急錢 節目邀請了「經濟一週」理財導師龔成來講解Adrian的理財問題,並給予理財意見,協助Adrian達成理財目標。龔成指出了Adrian的三個問題: 收入少 收入不穩定 支出模式有問題 龔成指出理財第一件事就是要:「應省得省,應用得用」。他第一句就問Adrian,你認為有什麼支出可以再更節省一點,Adrian回答是「吃飯」。龔成對Adrian作出以下 減少開支 的建議: 在家吃早餐,盡可能帶飯作午餐 開始每個月給家用,用來建立一個穩定的支出模式 和朋友外出吃飯時,盡可能請朋友配合,避免去太高消費的地方 看舞台劇選較便宜的座位,但不用放棄看舞台劇,因為對於演員來說,看舞台劇是對事業的一項投資 同時,龔成對Adrian作出以下 增加收入 的建議: 做兼職,例如補習 提升知名度,例如可以在社交網站開設帳戶,因為演員的身價與知名度掛鈎 街頭才藝表演 教小朋友興趣班,尤其是在演戲方面的興趣班 開始理財,開設一個「零存整付」戶口,每個月要定下一個儲蓄金額,如果能成功於一個限期內每個月都能儲蓄到預先定下的儲蓄金額,就能獲得一個比較高的存款利息 儲蓄一筆錢去投資,最少每月要儲蓄2,000元(註:如果Adrian的平均收入是9,000元,那麼這個儲蓄比率是22.5%。)

Understanding Beta Coefficients 淺談啤打系數

Image
啤打系數 (beta coefficients) 是一個量度系統性風險 (systematic risk) 的工具,是財經資訊網站內常見的技術指標。這個技術指標和移動平均線一樣,涉及的計算簡單,比較容易理解。這篇文章就簡單闡釋一下啤打系數的意思。 啤打系數來自一個著名的金融模型,名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這個模型的意思是:一項資產的預期回報會隨著資產的系統性風險上升,而上升的幅度則取決於市場風險溢價 (market risk premium)。 用數學表達,啤打系數的份子為該資產回報與市場回報的協方差 (covariance);份母為市場回報的方差 (variance)。換言之,如果該資產與市場回報向同一個方向波動,協方差為正數,所以啤打系數同為正數;反之,如果該資產於市場回報反方向波動(當市場回報為正數時,該資產錄得負回報),協方差為負數,所以啤打系數為負數。一般而言,市場上絕大部份股票的啤打系數都是正數。 如果一隻股票的啤打系數大於一,代表當市場上升(或下跌)一個單位時,該股票會上升(或下跌)多於一個單位;即是,相對於市場波幅,該股票波幅較大。 如果一隻股票的啤打系數小於一,代表當市場上升(或下跌)一個單位時,該股票會上升(或下跌)少於一個單位;即是,相對於市場波幅,該股票波幅較小。 如果一隻股票的啤打系數剛好等於一,代表當市場上升(或下跌)一個單位時,該股票會上升(或下跌)一個單位;即是,該股票波幅與市場波幅完全一樣。 大多數財經資訊網站都會提供股票的啤打系數供投資者參考,啤打系數會按照對上12或24個月所有交易日該股票回報及市場回報而編算。 一般而言,比較受經濟週期影響或是槓桿比率較高的公司,例如從事房地產業的碧桂園 (2007.HK) 及中國恆大 (3333.HK),啤打系數都比較高,分別為:1.947及1.932(數據來自經濟通 etnet 網站,截至2018年8月10日,下同)。這些股票的波幅比較大,原因在於房地產發展需要依賴銀行借貸及宏觀供求,如果貨幣供應寬鬆,加上經濟向好,令住屋需求增加,房地產股自然水漲船高;但當政府收緊借貸,經濟不景時,建好了的房屋可能無人問津,令發展商的資金鏈有斷裂風險,股價自然下瀉。所以,如果讀者有興趣投資一些啤

Investors vs. Speculators 股神與估神

Image
有「女股神」之稱的內地著名投資者劉央接受報章專訪,表示看好騰訊 (700.HK) 前景,並預測騰訊股價會上升至1,000元,同時又表示自己大手買進騰訊的股票。根據蘋果日報2018年4月11日的報道: 「中國女股神」西京投資主席劉央表示,目前騰訊(700)是旗下基金最大重倉股,打算長線持有,看好騰訊在2020年前股價可達1000元水平。 筆者在2018年8月4日從港交所「披露易」網站查看騰訊所有持有5%股權以上的股東名單,發現劉央或其投資公司並沒有列入名單上。股東名單如下: Naspers Limited (31.17%) 馬化騰 (8.63%) 最大股東是南非網絡及媒體巨企 Naspers Limited,第二股東為騰訊創辦人馬化騰。 劉央旗下的西京投資已經在2018年6月易名為西澤投資 (Atlantis Investment Management)。西澤投資現時管理四個基金,名為:亞洲基金,中國基金,中國健康醫療基金,及日本發展基金。筆者作為香港投資者,當然比較重視內地的投資機遇,於是便去查看中國基金的詳情: 基金主要集中投資於中國企業以及其主營業務、主要資產位於中國的企業,也同時投資在中國內地有業務經營的香港或台灣公司。投資組合多為在香港上市的H股、紅籌股及民營企業。基金也可通過結構性產品投資於A股市場。 基金的持倉主要集中在中國經濟環境蓬勃發展下,所處行業可持續成長且盈利能力開始提升的企業。 西澤中國基金可為客戶投資結構性產品 (structured products);一般而言,結構性產品包括窩輪 (warrants),牛熊證 (callable bull/bear contracts),股票掛鈎產品等等,這些投資產品風險較高,投資者宜多加留意,小心管理風險。 讀者可能會好奇「女股神」管理的基金回報究竟有多高,筆者在2018年8月3日從西澤投資網站下載到基金回報數據: 以一個月,六個月,一年,三年,五年,及十年期計算,西澤中國基金回報均比 MSCI China Free (USD) 基準遜色,當中即使用較短的一年期比較,也跑輸基準指數接近20%。MSCI China Free (USD) 指數包括大及中市值中國企業,截至2018年6月29日,共有447隻成份股,前十

What Assets Make Up Wealth? 一圖看懂全球財富不均問題

Image
下圖由統計數據公司 Statista 整理,原數據來自經合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一項有關全球財富不均的統計。圖表中顯示2015年後,一些OECD成員國內最富有的10%家戶所擁有全國財富百分比。 註:OECD於1961年由15個創始成員國合作成立,以世界銀行的人均國民收入分類,該15個創始成員國全部為「高收入經濟體」(high income economies)。按照世界銀行2019年財年定義,「高收入經濟體」的人均國民收入要達到12,056美元以上。暫時,香港,澳門及台灣都被歸為「高收入經濟體」;而中國內地則被歸為「中高收入經濟體」(upper middle-income economies)。 國內最富有的10%家戶所擁有全國財富百分比 Share of wealth held by the richest 10% of households 由上圖可見,美國作為經濟第一大國,其財富不均情況最嚴重,最富有10%家戶已佔全國財富的接近八成;剩下來的90%人口僅僅可以分享剩下來的21%財富。唯一一個亞洲國家日本,財富不均情況比美國好得多,但最富有10%家戶仍佔全國財富超過四成。 一般而言,因為富人有較佳的經濟條件投資,用資產令財富不斷增值,即時我們常說的「用錢搵錢」(賺取「被動收入」);而不那麼富有的家戶不大可能有閒置資金投資,他們賺回來的金錢只能夠用作消費,變相失去了資產增值的機會。即使在大部分的發達國家有良好的福利制度,能確保較低收入階層有基本生活的安全網,但較低收入階層仍然欠缺一個穩定的儲蓄及投資條件,在退休(即失去工資,或「主動收入」)後,其儲蓄很可能無法支撐退休後的開支。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退休人士只能重新投入勞動市場,賺取工資維持自己的生活,但這並非易事,因為勞動市場不一定能吸納年長的退休人士。香港電台《視點31》也曾在2016年拍攝過「長者無法退休」的新聞節目,正正道出香港不少退休人士因積蓄不夠而被逼重投勞動市場的悲哀。讀者如果有興趣重溫該節目,可以前往 YouTube 收看( 連結按此 )。 下圖由富達投資 (F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