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2018

2017 MPF Performance 強積金回報表現

Image
香港積金局網站有一個「公開紀錄冊」,讓公眾搜尋所有註冊強積金計劃及成分基金的資訊。習慣使用英語版的朋友,可以到積金局網站,點擊 Public Registers,然後選 Registered MPF Schemes and Constituent Funds。 有位朋友告訴筆者,他的強積金在2017年賺了2,000港元。筆者抱著好奇的心,到積金局網站查看一下。朋友選取的是「安聯強積金計劃」(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MPF Plan),該計劃在2000年7月17日獲積金局核准,現時有13個成分基金,分別名為:香港基金,大中華基金,亞洲基金,東方太平洋基金,增長基金,均衡基金,強積金累積基金,穩定增長基金,穩定資本基金,強積金65歲後基金,目標回報基金,強積金保守基金,人民幣貨幣市場基金。 老實說,筆者認為這是非常糟糕的分類,一是分類太多太雜,二是部分成分基金名稱用字含糊,投資者不花時間研究根本不知道實質分別。由於成分基金太多,筆者只會集中分析朋友選取的「大中華基金」,「亞洲基金」及「東方太平洋基金」。筆者下載了該基金便覽 (Fund Fact Sheet),從資產配置,回報表現,及基金收費等層面上分析。注意該基金便覽最後更新日期為2017年12月31日。 大中華基金 (Greater China Fund) 基金類型:股票基金-主要投資於香港及台灣股票市場,或其絕大部份收入/溢利乃來自大中華地區(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之公司,以取得長期資本增長。 我們先看下圖,基金的十大主要投資: 基金前十大投資分別為:騰訊,台積電集團,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新鴻基地產,友邦保險,港交所,台灣環球晶圓,中國光大國際。 台積電集團是全球最大晶圓代工企業,其市值達到2,200億美元(2018年9月20日數據),並於2016年9月及2017年3月分別超越美國科技巨企萬國商業機器 (IBM) 及晶片巨企英特爾 (Intel)。台灣環球晶圓則是全球第六大半導體矽晶圓製造商。前十大持股佔基金淨值的49%,三隻科技股佔19%,三隻內銀股佔16%。比較有趣的是持有中國光大國際 (HKG: 0257),從事環保行業,現時市值約410億港元。 基金還有不同類別:分別為單位A,B及T

Hong Kong Stocks in Bear-Market Territory 港股熊市短評

Image
下圖取自蘋果日報2018年9月6日「趣BlogBlog」專欄,一篇名為「港股6,666熊市密碼」的文章。當中「6,666熊市」的意思是:相對起2018年1月29日恆生指數創下33,484點歷史新高後,截至2018年9月6日的低位26,818點,下跌了剛好6,666點,或19.91%。如果以下跌20%作為熊市指標,那麼恆生指數成分股內有33隻股票已經步入熊市;另外17隻則尚未確認步入熊市。詳細圖表如下: 以五十二周高位到現價計算,從上圖中留意到幾點: (1)表現最差的十隻藍籌股,全部為中資企業。當中招商局港口 (HKG: 144) 已經確認被剔出恆指成份股行列。三隻中資科技股:瑞聲科技 (HKG: 2018),舜宇光學 (HKG: 2382),騰訊 (HKG: 700) 包辦三個席位。眾多藍籌股中,瑞聲科技是唯一一家損失超過一半市值的公司,同時亦大幅跑輸恆指35%。市值超過三萬億的騰訊也由歷史高位476.6元跌至330.0元(2018年9月14日收市價),跌幅逾30%,跑輸恆指超過一成。另外,舜宇光學早前公佈業績未如預期,部分跌幅來自業績公佈日的裂口急跌。 (2)表現最佳的五隻藍籌股,全部為港資企業。前三位也是深受投資者歡迎的防守股:煤氣 (HKG: 003),領展 (HKG: 823),中電 (HKG: 002),均大幅度跑贏恆指15%。其實以2018年9月14日收市價計算,中電收報95.2元,連同當日派發股息每股61仙港元,中電股東甚至可以在這個熊市中獲利而回!中電這個在熊市中逆市抗跌的情況其實與2008年非常近似。(當然,在牛市時中電升幅一般會落後於大市。)讀者如果有興趣知道中電在過往的股價表現,除了可以參考各大財經網站外,還可以留意一篇刊登在 Investcoo 網站,名為「幾時買中電?幾時唔買中電?」的文章。 (3)一些表現較差的藍籌股,市值較低,同樣以2018年9月14日收市價計算:萬州國際 (HKG: 288),市值約808億港元;中國神華 (HKG: 1088),市值約575億港元;恒隆地產 (HKG: 101),市值約685億港元。這或許反映市場預期下一次恆指成份股季度檢討時,這些較低市值公司有機會被剔出恆指成份股行列。值得一提的是,在剛過去的季度檢討,招商局港口 (HKG: 144) 及東亞銀行 (HKG:

Blue-Chip Stocks Past Their Prime 曾經輝煌的香港藍籌股

Image
被納入恆生指數成份股的公司被視為「藍籌」,是對一家企業實力的肯定。在香港要成為藍籌股,一家企業必要是大市值,而且在市場上要有足夠的流動量;因此,藍籌股成為不少投資者的重點投資目標。 但是香港史上也有不少曾經輝煌過的藍籌股,現在卻成為投資者的可怕回憶。如果投資者在某些股票熱炒至歷史高位時買入並長線持有,現在股票恐怕與廢紙無異。所以,長線投資者也需要對市場氣氛及資產估值有基本理解;不然,買入持有 (buy-and-hold) 藍籌股不一定能為財富增值。 下圖來自蘋果日報2018年9月1日的「趣BlogBlog」專欄,名為「買藍籌可以輸九成九」的文章,整合了十隻從高位計股價錄得最大跌幅的前香港藍籌股: 當中錄得最大跌幅的是:思捷環球 (0330.HK),其時裝王國在亞洲金融風暴時積極拓展歐洲市場,當時歐洲市場保持強勁增長,思捷環球的股價也因此水漲船高,後來其市值在2007年10月達到歷史高位-超過1,700億港元。但在2002年股價不斷上漲時,當時的大股東邢李源不斷減持,直至2010年沽清所有股份。其後,思捷環球的股價一蹶不振,管理層也不停轉換,亦無法挽救低迷的股價。截至2018年9月7日,思捷環球收報1.78元,市值餘下33.6億港元(財經資訊網站Bloomberg數據)。 從思捷環球的例子中可以學到兩件事:(一)一家公司的商業策略尤其重要,面對市場的大趨勢及競爭,尤其是快速時裝 (fast fashion) 的興起,以及競爭對手銳意將品牌年輕化,在這個層面上思捷環球無法抓住潮流及充分了解顧客的口味;(二)公司的大股東不斷減持,甚或完全沽清股票;對於投資者來說是不利信號,市場會將這種做法理解成大股東不看好公司前景,難以維持盈利增長,所以先行獲利離場。 電訊盈科 (0008.HK) 同樣也是一個經典案例。2000年,香港電訊的母公司英國大東電報局 (Cable & Wireless) 打算將香港電訊售予新加坡電訊 (Singtel);當時傳出中央政府反對將香港電訊售予外資公司。於是,當時的盈科數碼動力(電訊盈科前身)向四所銀行巨額借貸,並成功收購香港電訊。當時正值科網股熱潮,在2000年時股價達到28元(即後來五合一股價的140元),市值一度超過2,500億港元。 在巨額收購以後,電訊盈科的借貸利息成本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