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rgest Consumer Discretionary Stocks 美國非必需消費品企業-Amazon (AMZN)


上回提到美國標普500必需消費品行業分類指數 (S&P 500 Consumer Staples) 的大型企業。今天就談談另一個相關的非必需消費品行業分類指數 (S&P 500 Consumer Discretionary)。非必需消費品行業包括非必需或彈性商品及服務,涵蓋零售業,休閒及娛樂,媒體,及汽車業的公司。這個分類指數於1996年6月成立,現時有65隻成份股,市值平均數為370億美元,市值中位數為130億美元;從下表所見,市值平均數明顯被網上零售巨企亞馬遜拉高

根據TradingView網站的數據,截至2018年11月24日,按市值排行前15名的成份股指數為:
  1. Amazon.com, Inc. (AMZN), 734 bn
  2. Home Depot, Inc. (HD), 190 bn
  3. Comcast Corporation (CMCSA), 170 bn
  4. Walt Disney Company (DIS), 166 bn
  5. McDonald's Corporation (MCD), 140 bn
  6. Nike, Inc. (NKE), 113 bn
  7. Netflix, Inc. (NFLX), 112 bn
  8. Twenty-First Century Fox, Inc. - Class B (FOX), 90 bn
  9. Twenty-First Century Fox, Inc. (FOXA), 90 bn
  10. Booking Holdings Inc. (BKNG), 81 bn
  11. Starbucks Corporation (SBUX), 81 bn
  12. Charter Communications, Inc. (CHTR), 70 bn
  13. Lowe's Companies, Inc. (LOW), 70 bn
  14. TJX Companies, Inc. (TJX), 56 bn
  15. General Motors Company (GM), 50 bn
由上表可見,亞馬遜的市值已經超越第二至第五名企業市值的總和,當中包括了美國最大家居用品及建築材料零售商家得寶 (The Home Depot),全球第二大的廣播及有線電視公司Comcast,全球最大獨立媒體及娛樂企業和路迪士尼,全球最大連鎖餐飲企業麥當勞。亞馬遜能把多家「全球最大」企業比下去,當然有其值得研究的地方。亞馬遜目前是納指及納指100成份股,標普500及標普100成份股。根據Nasdaq網站資料,機構投資者已經持有超過56%的亞馬遜股份,前三大機構投資者為領航集團 (Vanguard Group Inc.),貝萊德 (BlackRock Inc.),及富達投資 (Fidelity Investments)。

筆者從五年前開始也曾多次在加拿大亞馬遜網站購物,最令筆者欣賞的是當時只需購物滿25加元(現在則是35加元),就能得到免費送貨服務,貨品直接送到府上,或是顧客選擇的郵局自行領取貨品。然後送貨速度飛快,貨品總是附有一堆緩震包裝材料,還有紮實的紙皮盒保護。筆者常從亞馬遜購買文具,各種個人護理產品,甚至小型家具,感覺貨品價錢與實體商店差不多,但免費送貨卻為筆者節省了很多購物時間,所以也某程度上改變了筆者的購物習慣。

事實上,亞馬遜的確為傳統實體零售商店帶來很大競爭。根據2018年8月一篇英國衛報的報道,英國亞馬遜2017年的銷售達到20億英鎊,但只是繳交了450萬英鎊的企業稅;因此英國正考慮向亞馬遜及類似的網上零售企業的收入徵收一項固定的稅率,用以保障英國本地多元化的零售業。

亞馬遜從1995年7月開始營業,現時業務範圍分三個主要部分:北美市場,國際市場,及亞馬遜網絡服務 Amazon Web Services (AWS)。AWS是亞馬遜搭建的雲端運算平台,為客戶提供網絡運算,儲存,數據庫及數據分析等服務。近年亞馬遜加快發展AWS的步伐,現時年收入已經達到175億美元。



亞馬遜在三個業務領域上都錄得強勁增長。北美銷售錄得超過三成增長,國際銷售增長亦有近三成,而重點發展的AWS銷售增長更超過四成。AWS更貢獻了集團的大部分盈利,約為43億美元。唯一不足的是國際銷售的營運支出龐大,至今營運虧損仍不斷擴大,甚至抵銷了美國市場的盈利。投資者宜多留意相關風險。



上表列出亞馬遜的銷售收入來源。最大銷售收入來自網上商店,貢獻了1,080億美元銷售;其次是第三方賣家服務,銷售總值也高達318億美元。現時亞馬遜容許第三方賣家在平台上銷售產品,並透過亞馬遜完成交易。亞馬遜從中賺取一筆固定費用 (fixed fees),銷售金額百分比收費 (a percentage of sales),單位活動費 (per-unit activity fees) 等費用。接著就是AWS服務,訂閱及年費服務,當中包括Amazon Prime會員計劃,電子書籍,音樂及影片訂閱服務等。

亞馬遜的銷售有強烈的季節性:每年的第四季(10至12月份)都會錄得全年最佳的銷售數字。以過去的2015至2017年為例,第四季的銷售數字佔全年33%,32%,34%。當中2017年第四季度的銷售增長主要來自亞馬遜在2017年8月尾併購的Whole Foods Market Inc.。Whole Foods Market是美國一家主力銷售有機產品的連鎖式超級市場,在北美地區及英國有超過400家分店。在被亞馬遜收購前,Whole Foods Market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連續八個季度錄得銷售額下跌。這次併購作價137億美元,是亞馬遜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有市場分析指出,Whole Foods Market彌補了亞馬遜食品零售的不足,同時併購也帶來了大量的市區零售地點,滿足亞馬遜建立環球貨倉 (global warehousing) 及送遞設施 (delivery infrastructure) 的需求。在2018年2月開始,亞馬遜開始在美國部份城市為Amazon Prime會員推出兩小時免費送貨服務,條件是在Whole Foods Market購物滿35美元;這個服務後來也陸續推廣至其他美國城市。由此可見亞馬遜在零售市場的發展步伐非常進取。


上圖記錄了亞馬遜股價以及一些市場基準的表現。這些市場基準包括摩根士丹利科技股指數 (Morgan Stanley Technology Index),標普500指數,標普500零售業分類指數。在2012至2014年間,亞馬遜曾一度跑輸大市,但在近三年完全收復失地,大幅跑贏大市;如果以2012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投資100美元計算,到2017年,亞馬遜股票價值466美元;而標普500市場基準則只值208美元,不及亞馬遜股票價值的一半。當然,一家公司過往的歷史股價不一定能預測未來的股價表現。在金融史上,能夠長期保持股價高增長的公司少之又少。

另外,2017年年報第17頁有一項關於亞馬遜的股息政策描述:

We have never declared or paid cash dividends on our common stock.

之前提過的寶潔公司有所不同,亞馬遜並沒有派發股息的傳統。不過派發股息與否,並不是了解企業質素的重點。投資需要及目標也因人而異。對於想持續產生現金流的投資者,亞馬遜股票可能不是最佳選擇。但對於香港的投資者而言,投資於不派發股息的公司(另一個著名例子就是股神畢菲特的巴郡)可能更為有利,因為香港投資者需要就美國公司派發的股息繳交30%的股息稅予美國政府;那麼投資亞馬遜就可以避免美國股息稅蠶食投資回報。

最後筆者還是有責任講解一下投資亞馬遜的風險。亞馬遜面臨的競爭其實相當激烈,在年報的第七至八頁,亞馬遜也特別提到中國及印度市場的各種經營限制,比如是:對互聯網及科技基建,數據中心,零售及速遞網絡的限制;互聯網內容的限制;以及媒體產品及服務銷售限制等等。這個情況可以從亞馬遜的國際銷售數字看得出來:在2017年亞馬遜第二大市場為德國,銷售數字為169億美元;撇除美國,日本及英國等較重要市場,世界其他地方 (rest of world) 合共只是貢獻171億美元的銷售。根據一篇中國財經網報道,亞馬遜中國目前在中國的市佔率僅為0.6%,比起高峰期的20%相距甚遠。

總部位於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團 (NYSE: BABA) 是亞馬遜在中國的最大競爭者。阿里巴巴有類似亞馬遜的商業模式:除了網上零售,第三方支付,還有阿里雲計算 (Alibaba Cloud) 的服務,明顯是為了對抗亞馬遜旗下的AWS。阿里巴巴的歷史也是相當有趣的。2007年11月,阿里巴巴旗下子公司阿里巴巴網絡曾經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後來股價在一輪熱炒後大幅回落,於是阿里巴巴又在2012年5月與大股東雅虎達成股份回購協議,通過私有化,並在同年6月正式撤銷在香港交易所的上市地位。

阿里巴巴在撤銷香港上巿地位後,在2013年一直有傳在香港重新上市。但當時香港交易所沒有雙重股權架構 (dual-class ownership structure) 的制度,即是「同股不同權」的意思;在這個制度下,有一些特權股東與普通股東擁有同樣數量的股票,但卻可以擁有更大的投票權。當時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雲為了保障日後對公司的控制權,便轉至當時已經有雙重股權架構制度的美國上市。這次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舉世矚目,原因是阿里巴巴打破了史上首次公開募股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的集資紀錄,集資金額達到250億美元。此前,首次公開募股集資紀錄由中國農業銀行保持,當時是2010年在上海及香港交易所同步上市,集資金額為221億美元。



網站連結:

  • 'Amazon tax' on revenues would help to level the playing field
  • Link (Source: The Guardian, 2018)
  • Whole Foods report 8th straight quarter of decline in key sales metric
  • Link (Source: Financial Times, 2017)
  • Why Amazon bought Whole Foods
  • Link (Source: The Atlantic, 2017)
  • The new treasurer of America's most populous state is taking on Amazon
  • Link (Source: Yahoo Finance, 2018)
  • 被遺忘的亞馬遜中國:入華14年市場份額才0.6%
  • Link (Source: 財經網, 2018)
  • Top 10 largest global IPOs of all time
  • Link (Source: Investopedia, 2018)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Canadian Franchisor and Operator of Casual Dining Restaurants 加拿大連鎖快餐集團-MTY Food Group Inc. (TSX: MTY)

Lower Fees, Better Funds 日本退休基金的新收費模式

Hang Seng Index and Change of Constituents 恆指成份股變動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