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rgest Credit Card Companies 全球最大信用卡公司-Visa (V)


2018年9月18日,路透社報道美國最大的兩家信用卡公司,Visa Inc. (NYSE: V) 及萬事達卡國際組織  Mastercard  Inc. (NYSE: MA),以及美國一些大型銀行,包括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 & Co. (NYSE: JPM),花旗集團 Citigroup (NYSE: C),美國銀行 Bank of America (NYSE: BAC),同意支付高達62億美元與使用該兩家信用卡公司服務的美國商戶達成和解協議。該和解協議結束了一場歷時超過十年,牽涉1,200萬零售商戶,信用卡公司及大型銀行的訴訟;同時也是美國史上,以全現金支付計算,和解金額最高的反壟斷訴訟。

訴訟的主要內容是,在過去超過十年,信用卡公司強迫商戶支付刷卡費用 (swipe fees),同時禁止商戶指示顧客使用其他的付費模式,因而違反聯邦政府壟斷法。在這62億美元的和解金裡,Visa需要承擔其中41億美元。

根據Yahoo Finance網站2018年10月27日的數據,現時Visa及MasterCard公司的市值達到3,060億及2,050億美元。與上次提到的製藥企業有點不同,信用卡公司的護城河並非來自科研成果或產品專利收益,而是來自消費者及商戶的使用慣性。信用卡公司的盈利來源主要由四個項目:商戶費用,消費者費用,利息收入,及銷售佣金等組成。

每次消費者使用信用卡付款時,信用卡公司會向商戶收取一個商戶費用 (merchant fees)。以筆者身處的加拿大為例,各家大銀行與信用卡公司發行的普通Visa信用卡收費為1.65%,MasterCard收費為1.75%。一些特選或是商業信用卡的商戶費用就更昂貴,達到2.15%-2.71%。下表節錄了部分加拿大的信用卡商戶費用。

Canadian Federation of Independent Business (CFIB): Regular vs. Premium Credit Card Rate Chart for Small Business (selected credit cards), 2018.


根據Financial Post網站的報道,在美國信用卡商戶收費也差不多,大概為交易額的1.5%,不過Visa及MasterCard公司已經承諾由2020年開始將費用減為1.4%,所以收費還是略比加拿大便宜一點。不過,加拿大有一套全國通用的行為準則 Code of Conduct for the Credit and Debit Card Industry,禁止商戶向消費者收取信用卡服務費 (service fees,或稱作 convenience fees);讓消費者免於承擔商戶費用。但在美國,只有11個州份立例禁止商戶向消費者收取信用卡額外費用;其他州份則容許收取上限為4%交易額的額外費用。讀者如果有興趣知道關於信用卡費用的立法內容,可以在網上搜索 no-surcharge laws 或 surcharges statutes 這兩個關鍵字。

筆者從Visa網站下載了其2017年年報,看看Visa的經營狀況:Visa的網絡遍佈全球,到現時為止與超過16,300家金融機構合作,商戶地點超過4,600萬個,發出32億張Visa卡,支援160種貨幣交易,全年交易金額達到10.2兆美元。32億張Visa卡的發行量,相當驚人的數字,但筆者認為這個數字應該遠遠多於Visa卡的實際流通量。筆者猜測這個數字應該包括了所有信用卡及扣帳卡產品,然後又包括了續期,及各類原因補發的新卡數量。筆者再翻查 CardRates.com 的2018年數據,以美國的活躍用戶計算,Visa有3.23億卡主,這個數字聽起來就合理得多。


由上表可見,Visa的營運收入保持穩健增長,2015至2017年間增長近四成至180億美元;在過去三個財年裡保持著每年超過10億美元的增長。表中可見在2016財年,經營支出比2015財年突然上升接近五成,原因在於Visa完成收購Visa Europe的業務,並在交易中錄得一筆19億美元的稅前非經常性虧損;而這筆虧損按照兩家公司的框架性協議 (Framework Agreement) 納入營運支出項目內。

最底的一項是Class A類別普通股的每股盈利。Visa還有Class B及C類別的普通股,分別在於Class A普通股能在市場上讓公眾交易,而Class B及C類別普通股則不設公眾交易市場。直至2017年11月10日,Visa只有1,604及608位Class B及C類別普通股股東。


Visa在過去五年的股價相當突出,基本上是大幅跑贏大市。由上表右圖可見,黃線是Visa股價表現,而藍線為標普500指數表現,灰線為標普500數據處理分類指數表現;很明顯可以看到在2014年後Visa股價把標普500指數遠遠拋離。

Visa的管理層在股份回購 (stock repurchases) 方面也甚為活躍。一般而言,股份回購會令市場上公眾流通的股份數量減少,從而令每股盈利增加;公司的管理層活躍於股份回購,或許反映管理層認為市場低估了公司的真實價值。2017年4月,Visa董事會授權一個總值達50億美元的股份回購計劃;而且這個股份回購計劃沒有終結日期,管理層可以按照市況決定甚麼時候進行回購。結果,在2017財年最後一季度(七月至九月),管理層總共回購了超過1,690萬股,平均價為每股102.54美元。另外,在股息派發方面,Visa在過去五個財年,都保持著每股股息增長,由2013財年派發每股33仙美元,上升至2017財年派發每股66仙美元,五年間每股派息剛好上升一倍。

另一家MasterCard公司也發行了超過7.6億張消費者信用卡,接近10億張消費者扣帳及預付卡,6,700萬張商業信用及扣帳卡。


與Visa一樣,MasterCard在過去三個財年的營運收入保持每年上升超過10億美元;而淨收入則大概為Visa的六成,與兩者的市值比例相近。



在股價表現上,用上標普500指數及標普500金融分類指數作基準,MasterCard也是大幅跑贏大市。與Visa一樣,在五年間股價上升超過兩倍。而這樣大市值的公司來說,升幅算是非常可觀。

另外,MasterCard也同樣活躍於股份回購:2016-2017連續兩個財年的12月,董事會授權管理層進行每年最多40億美元的回購計劃。在2017財年最後一季度(十月至十二月),管理層總共回購了超過690萬股,平均價為每股148.44美元。在股息派發方面,MasterCard在過去五個財年,同樣保持著每股股息增長,由2013財年派發每股29仙美元,上升至2017財年派發每股91仙美元,五年間每股派息上升超過2.1倍。即是說,MasterCard雖然是規模不及Visa,但股息增長上則比Visa進取。

值得一提的是,以交易金額計算,全球最大的銀行卡公司並非上述的Visa或MasterCard,而是中國銀聯 (China UnionPay);銀聯已於2015年取代Visa成為最大的銀行卡公司。目前中國銀聯並未有上市,其多年前傳出在的上市計劃亦一直只聞樓梯響。筆者其實挺看好中國銀聯的發展,因為整個信用卡行業就是依賴消費者及商戶的使用慣性;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在這方面就有天生的優勢,長遠而言,能將中國人常用的銀聯卡推廣至國際市場。

現時,銀聯卡只在零售銀行卡市場站穩陣腳;在企業信用卡市場仍然需要多下苦功,趕緊追上信用卡業界三巨頭Visa,MasterCard,及American Express的步伐。另外,銀聯的地位近年也受到行動支付產品的挑戰。當中最為人熟悉的就是騰訊旗下的微信支付 (WeChat Pay) 及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 (Alipay)。這些行動支付方式將讓消費者能直接跳過信用卡公司的服務,同時又達到交易的效果,所以成為信用卡公司的直接競爭者。在2018年巴郡的股東大會中,巴郡副主席 Charlie Munger 也將微信支付形容為 one tiny cloud on the horizon of the payments processors,即是會為傳統信用卡公司帶來很大挑戰的意思。



網站連結:
  • Visa, Mastercard reach $6.2 billion settlement over card-swipe fees
  • Link (Source: Reuters, 2018)
  • Credit card merchant fees in Canada
  • Link (Source: The Canadian Federation of Independent Business, 2018)
  • Credit card companies to trim merchant fees, but retailers group "underwhelmed"
  • Link (Source: Financial Post, 2018)
  • Credit or debit card surcharges statutes
  • Link (Sourc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 2016)
  • Credit card companies | 15 largest issuers (2018 list)
  • Link (Source: CardRates.com, 2018)
  • China UnionPay reveals plans to take on Visa, Mastercard in Europe
  • Link (Source: Payments Journal, 2018)
  • Warren Buffett Archive - Afternoon session - 2018 Meeting
  • Link (Source: CNBC, 2018)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Canadian Franchisor and Operator of Casual Dining Restaurants 加拿大連鎖快餐集團-MTY Food Group Inc. (TSX: MTY)

Lower Fees, Better Funds 日本退休基金的新收費模式

Hang Seng Index and Change of Constituents 恆指成份股變動概要